为什么要学日本文化?
我学习日本文化,是受个人经历的影响。
我的爷爷是日语教师,年轻的时候非常热爱日本文学和日本文化。“文革”期间因为出身问题被下放到农村,在“四清运动”中遭受打击。那时我父亲已经15岁,正在上高中,因为父母的关系他受到牵连,被学校开除后到乡下插队落户。我父亲后来回忆说,在那段黑暗的日子中,是他读的日本文学让他渡过了最难熬的一段时光——那些文学作品给了他精神上的力量,让他坚持下来。
我是家里的老二,上面有个姐姐下面有个弟弟,我们之间的关系很好。我从小生活在沈阳。因为“文革”的缘故,那时候沈阳的日式建筑很多。我小时候的记忆里有很多日式房子、日式庭院、日式门窗……当时并不觉得这些有什么奇怪之处,只是记得小学课文中有《窗》这篇课文,讲一个日本人如何看中国的一个普通农家院,而我记着我家的院子好像课文中的那个样子,所以印象很深。当时我并不知道自己家庭的这段历史,也没有听说过“日本人罪孽”之类的词。我只是喜欢我的祖父,因为他学识渊博,懂好多东西;我也喜欢我的父亲,因为他总是笑着,而且让我感觉很有安全感。
直到1983年我去大连旅行,在旅顺博物馆看到“日军暴行”的展览,才了解到一些自己家族的悲剧。从旅顺回来以后,我总觉得自己的身份有些特殊,不是单纯的东北人也不是单纯的中原地区的人,而是带有“鬼子”血统的混血儿。
我开始疏远我的祖父,不跟他说话,也拒绝与他待在一起。而我的父亲则总让我多跟他学习,尤其是日语。我记得最深的就是日本谚语“おこれ!(加油)”“いらっしゃいませ(欢迎光临)”和“なぜなさいますよ(为什么不早点告诉人家啊)” 。
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,我去了日本留学,开始在东京生活。我每天上学、放学都走同一条路线,那条路很安静,也很美丽。春天会有樱花开放,夏天会有彩虹出现,秋天天空特别蓝,冬天则雪花纷飞。我在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,也改变了许多观念。
现在我已经回到了沈阳,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,也经常回日本探望亲朋好友。通过努力,我现在能在中日两国之间自由往来。我学会了怎样跟身边的人相处,也明白了要多付出爱而不是抱怨恨。最重要的是,我知道应该怎样珍惜眼前的一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