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国有几个中国城?
伦敦有北京胡同和四川北路, 曼彻斯特有上海滩和中山北路(因有著名石库门建筑而被称为“小上海”), 利物浦有静安寺和襄阳北路, 大曼彻斯特地区有南京西路…… 甚至不止一个城市有一个中国城。
在伯明翰,除了传统上以广东人为多的“新界”以外,最近在爱德华街附近又出现了一个以长江中游为特色的“湖北路”(Hubei Road),里面全是卖中华菜的馆子,连茶馆也有两家。据说这里的摊主多数都讲一口纯正的湖北话,连英式腔调都没有! 有趣的是,这些以地名或地域命名的中国特色街道的出现并非出自官方之手——而是当地白人商户自发形成的。
1843年前后的《英帝国地理志》就提到了当时孟买有一处中国人聚居区,叫“小广州”。19世纪中后叶来的一波华工将“小广州”带到了英国其他地方。他们首先是在普利茅斯的滨海峭壁上建起了简易的竹木棚屋,从此这里有了“小广州”之称;随后“小广州”移民逐渐向北扩展进入威尔士腹地,又在那里建立了新的华人聚居点。由于威尔士矿工普遍收入很高,于是“小广州”人的日子也过得相对不错。
随着“小广州”人的崛起和他们的不断扩散,从19世纪末开始,西方人开始在各地建造正式的华人居住区,这些地方通常都以“小广州”为名(比如西澳大利亚的金伯利就有“小广州”区)。 不过最典型的还是位于新加坡的“小广州”。这个“小广州”实际上是新加坡华人社区的中文名称,它被用于指代整个地区,因此可以直译为“华南”(South China)。
虽然“小广州”的原址就在如今的新加坡河畔,但这座“小广州”却是150多年来白手起家建的。它最早只是新加坡河边一处用浮标做标记的贸易点,后来发展成贸易站、货栈,最后才有了今日的模样。